这个鼻涕虫不是大家说的“胡其”,这个鼻涕虫应该是蜗牛的一种,是无壳蜗牛。小时候插秧和收稻谷时饱受胡其的恐吓和侵害,胡其是化成灰我都不会忘记的。
在百度里查了一下:
胡其学名叫蚂蟥(mahuang)(Whitmania)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门,蛭纲,水蛭科。我国常见的宽体蚂蟥(Whitmaniapigra),又称马蛭。身体较大,略呈纺锤形,背腹扁平而肥壮,长6~13厘米,宽1.3~2.2厘米。背面一般为暗绿色,有5条黑色间杂淡黄的纵行条纹。体分107环,眼点5对,排列在第2、3、4、6、9环上。前吸盘小,口内的颚上有齿,但不发达,能剌伤皮肤,但不吸血;后吸盘较大。在我国各地的水田、河湖中常见,捕食螺类等小动物。冬季钻入泥土中越冬。
中药水蛭,俗称蚂蝗,为水蛭科动物蚂蝗、柳叶蚂蝗及水蛭的干燥体,水蛭入药历史悠久,早在我国医学名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具有抗凝固、破瘀血的功效,传统中医主要用于治疗血栓病、血管病、青光眼、瘀血不通、无名肿毒、淋巴结核等症。在分类学上属环节动物门,蛭纲,有医用价值的为颚齿目,下分医蛭科和门蛭科多个种类。水蛭是祖国医药大宝库中的一味中药,我国中医名著《神农本草经》中对蚂蝗的药理特性早有记载。传统中医学上主要以水蛭虫体干燥炮制后入药。性平、味咸苦、有小毒。
水蛭俗名叫蚂蝗,属环节动物蛭纲类,世界上有400—500种,我国约有100种,已发现89种。蚂蝗多生活在淡水中,少数生活在海水或咸水之中,还有一些陆生和两栖的。它们中有以吸取血液或体液为生的种类,也有捕食小动物的肉食种类。人们在稻田里常见的蚂蝗叫日本医蛭,以吸食人、畜、青蛙的血为生。海南岛和台湾山林里生活着一些山蚂蝗,常潜伏在草丛、树上。
而鼻涕虫的学名是 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 属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别名蜒蚰螺、鼻涕虫、旱螺等。分布在西南、长江流域、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河南、安徽等地。年生2—6代。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或同体受精繁殖,产卵量400多粒,卵堆产在潮湿的土内,卵期10一17天,幼虫期55天。春秋两季发生为害严重。4—6月受害最烈,长江流域5—7月为害最重。野蛞蝓夜间活动,白天潜伏,耐饥力能达130多天以上。而且,这虫子是危害农作物、尤其是小麦幼苗的害虫,国外平均每年要花3000万美元来消灭它们。
“鼻涕虫”俗名“蜒蚰”,由蜗牛转变而来,现生种类广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和北非。陆生。体柔软,形状似去壳的蜗牛,外形呈不规则的圆柱形。壳退化为一石灰质的薄板,位于身体前端背部,被外套膜包裹而成内壳。有尾嵴。体呈灰色、黄褐色或橙色,具有不明显的暗带和斑点。触角2对。眼位于后触角的顶端。雌、雄生殖孔为1共同孔,位于身体右侧、前右触角的后下方。肺孔开口在外套膜的后缘。身体经常分泌粘液,爬行后留下银白色的痕迹。生活于阴暗、潮湿处,白昼潜伏,夜晚和雨天外出活动。雌雄同体,交尾产卵,卵产于潮湿的土壤中。取食植物的嫩叶嫩芽,为蔬菜、果树、烟草、棉花等的敌害。中国常见的种类有黄蛞蝓。大型,伸展时体长可达120毫米。体黄褐色或深橙色,有浅黄色斑点。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或住宅的阴暗处。在高湿、高温的季节最为活跃。喜食植物,为农业的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