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邹静之在谈电视剧《倾城之恋》的剧本改编时说,张爱玲写的小说只是下一粒好种子,“编剧要灌水将它泡出枝蔓、根茎,最后开出鲜花”。于是,2.8万字的原著经他呕心沥血地浇灌,发芽,开花,最终长成一部36集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挺好看,宅门恩怨,儿女情长,抗日烽火……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服装造型精美考究。陈数、黄觉、王学兵等主要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可因为它是《倾城之恋》,很多张爱玲的粉丝就不能接受了。于是,批评指责充斥网络与报纸,最一致的抨击当然是——注水。其次,是电视剧失去了张爱玲小说的精神韵味。
站着批评谁都会。我也没少批评当下不少影视作品。但是,这一次,我认为邹静之对《倾城之恋》的改编是下了功夫的。当然,要把一部2.8万字的小说改编而成40余万字的电视剧本,不加水加料是绝无可能的,但那不是注水而是浇水,是精心浇灌。而且,浇花人为了让它从小说脱胎换骨长成一部36集电视剧,还呕心沥血地添肥加料。最终,这粒种子生根,发芽,开出一朵大大的鲜花。它依旧美丽动人,但“女大十八变”,变得连它主人的粉丝都快认不出来了。这不是邹静之的错,而是小说和电视剧两种艺术载体不同表达方式的需要。如果想完全忠实于原著来改编,那就别拍电视剧了,能改成一部电影就不错了。
何况,对照着<《倾城之恋》小说来看电视剧,你会发现,邹静之的改编并不是随意发挥,而是用心良苦。邹静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倾城之恋虽然只有两万多字,但支言片语中省略的情节线特别丰富”。很多电视剧中新添的重要人物和情节,就是从这些被省略的情节线中演绎出来的。比如电视剧中最被人诟病的前18集中,白流苏离婚前的遭遇其实源自小说开篇时的一段对话:“三爷道:‘现在人已经死了,难道你还记在心里?他丢下的那两个姨奶奶,自然是守不住的……你虽然没生下一男半女,他的侄子多着呢……’白流苏冷笑道:‘三哥替我想得真周到,就可惜晚了一步,婚已经离了这么七八年了。’” 剧中范柳原在认识白流苏前在香港落魄坎坷的经历,则出自小说中另一段话:“他(范柳原)父母的结合是非正式的。他父亲有一次出洋考察,在伦敦结识了一个华侨交际花,两人秘密地结了婚。原籍的太太也有点风闻。因为惧怕太太的报复,那二夫人始终不敢回国。范柳原就是在英国长大的。他父亲故世以后,虽然大太太只有两个女儿,范柳原要在法律上确定他的身份,却有种种棘手之处。他孤身流落在英伦,很吃过一些苦,然后方才获得了继承权。”甚至连两位主演的形象,电视剧也是参考了小说中的描写的。陈数不必多说了,即使是很多对电视剧有非议的观众,也认为她符合自己心目中白流苏的形象。黄觉一开始我觉得过于粗犷,不如当年电影版中周润发的形象贴近范柳原这一角色。可仔细看原著中对范柳原外形的描写,我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张爱玲是这写样的:“那范柳原虽然够不上称作美男子,粗枝大叶的,也有他的一种风神。”黄觉不正是这样一副形象吗?
至于有人批评电视剧没拍出张爱玲文字神韵的问题,就不用多解释了。毕竟,电视剧和小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各有各的韵味儿,各有各的受众。
评论人韩浩月认为电视剧比小说“温暖”,这一点我深表赞同。这一点从小说和电视剧临近结尾时不同的两句话可以分明地对比出来:小说结尾张爱玲说:“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电视剧中结尾白流苏说:“我和柳原的姻缘是因为整个城市的倾覆而获得的,我们在苦难中相知、相携,更相爱。我希望战争永远消亡,我希望我和柳原的爱情就像这个城市一样,永不摧毁!”